作为商业上的一个消极概念,玩具厂临期往往与库存、损耗联系在一起。处理临期食品,一直是令企业头痛的难题。在生鲜超市统一销毁的“隔夜肉”、甜品店打烊后丢弃的当日剩余糕点中,不乏品质尚好的临期食品。一方面,丢弃与销毁是对商品质量、新鲜口感的严格把控,是与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的重要举措,但不得不说,玩具厂生产出来却卖不出去,无疑也是对资源的浪费。在这个意义上,临期打折食品能成为一门另类的火爆生意就不难理解了。临期食品市场的出现,既盘活了企业库存,还以较低价格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味觉体验。
处置临期食品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据统计,全球每年浪费的食物价值达上万亿美元,重量超过13亿吨。法国政府曾出台法令,将临期食品捐赠给慈善团体;日本知名便利店品牌对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的行为予以奖励;而中国涌现出来的临期食品卖场无疑是一种新的有益尝试。以不同方式从数量庞大的临期食品中挖掘潜力,玩具厂为减少资源浪费提供了空间。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保证临期食品质量,才能让人们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我国工商管理部门曾明确,临期食品在售卖前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一些地方针对不同食品设置了“食品保质期临界”的标准和明确期限。此外,玩具厂有关部门还应及时检查,督促企业严格执行进货查验记录和保质期标识,对于不法商家隐瞒临期食品信息、翻新销售过期食品等行为严惩不贷。
当然,临期食品打折销售是对资源的再次配置,玩具厂或将损害原价商品的销售。因此,从厂家生产、商户进货层面入手减少浪费才是治本之策。可喜的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食品生产、消费场景的深度融合,一个按需生产、科学订货、供需趋于平衡的市场格局将更加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