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时今日,依然有部分汕头人,对自己身处的这座城市,常常不以为然甚至百般挑剔。为什么?想来,最主要的原因无他,就是觉得我们落后了。
的确,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浪潮中,相比其他特区,汕头没有像深圳那样高速腾飞,经济总量也被厦门、珠海超越,而身后的追兵却越来越近。面对万马奔腾、你追我赶的竞争压力,危机感难免油然而生。
危机感不是坏事。有危机感,才会有紧迫感,才能在新一轮发展中保持永不满足现状、不断奋勇前行的精神状态。然而,如果由此派生出自怨自艾的负面情绪,就是对发展的极大伤害了。困难当前,任何自嘲自讽甚至自暴自弃都毫无益处,一味以不负责任的批判为荣来显示自己的高明,做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愤青”更是于事无补。改革开放40年实践反复证明,在机遇面前积极作为、在挑战面前直面应对、在困难面前一往无前,才能实现我们的一次次破难前行。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人们对前景的坚定自信,往往来自共同理念和目标的有力指引。改革开放以来,汕头人经历了从强烈自信、到失落迷茫的曲折心路,这与汕头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态息息相关。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此时此刻,对我们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回归自信,进而激励我们坚定前行。
有自觉方有自信。正确认识自我,是把握主要矛盾、明确工作方向的前提,也是应对困难挑战、实现既定目标的关键。回望半年多前,市委书记方利旭履新之际,就向全市干部提出要“认识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时至今日,这依然是摆在每个汕头人面前的必答题。
汕头自信源于对国情的科学研判。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提汕头”,尤其在不久前视察广东时,提出要“加快珠海、汕头两个经济特区发展,把汕头、湛江作为重要发展极,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殷殷寄语鼓舞人心。全面开放战略的共振机遇,全面深化改革的红利机遇,无不昭示汕头又将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
汕头自信源于对省情的精准把握。省委、省政府对汕头发展寄予厚望,将汕头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省委书记李希莅汕调研时,明确要求汕头要“打造成内秀外名的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面对多重发展战略的叠加机遇,新时代的汕头应该如何把握已然不言而喻。
汕头自信更源于对市情的深刻洞察。作为首批经济特区、老地级市,汕头的平台优势、政策优势在粤东独树一帜;我们还有深厚的科教文卫积淀,医疗、教育、文化有传统、有队伍,底子厚、实力强;我们的中小工业和实体经济充满活力,现金流足,老百姓富裕,有消费能力。这些都是我们加快发展的优势和底气,也是我们应该自信、能够自信的根本所在。
当然,实事求是地说,当前汕头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创新驱动不足、城市化进程滞后、城市软实力欠佳等等,正因为此,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要“补齐三大短板”。这段时间以来,汕头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全力筹建省实验室,实施“人才新政”,众多院士团队纷纷呼应我们伸出的“橄榄枝”;中心城区改造路网、文明创建不停步,乡村全力清垃圾、治污水、修村道、兴产业、强支部,城乡人居环境正在一步步改善;各区县、各部门竞相“出招”你追我赶,重大项目竣工开工热火朝天。持续改善的投资环境,让大型央企、知名潮商纷至沓来,李嘉诚先生也为市委、市政府的担当作为真诚点赞。
新时代是干出来的,汕头自信也要靠奋斗来书写。黄金时代永远都不是靠坐等和埋怨就会自己来到。只有科学的问题研判、从容的形势驾驭、有力的思想指引,才能推动汕头发展行稳致远。抓住最有利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接续奋斗、矢志前行,才能实现时空优势叠加,把特区的牌子擦得更亮。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只要相信,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坚定我们的“汕头自信”,从优秀的潮汕传统文化中汲取汕头智慧,从带着时代温度的特区实践中总结汕头经验,取人心所向之势,谋改革发展之实,以信心凝聚力量,我们一定可以走好新一轮发展的“关键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