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是风向标,也是播种者,他们最大的示范价值是一种时代精神与社会导向,即激发每一个人心中最大的创新潜能,藉此追逐个人梦想,推动社会进步。
2015全国两会已经闭幕,但“创客”的春天才刚刚开始。
继网络热词“创客”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行部署。从最高议事殿堂上总理点赞,到国务院“红头文件”,国家政策的持续发力,将“创客”推到了万众关注的焦点前台。
什么是“创客”?“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做东西的人。而在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的《创客:新工业革命》一书中,这群“做东西的人”被贴上了“新新人类”的标签:他们是有创新想法,并乐于将其付诸实践的人;他们使用数字工具,在屏幕上设计;他们是互联网一代,他们擅长将互联网文化与合作引入制造过程。简言之,“创客”,就是一群依托网络“玩”创新的人。
这样一群“玩”创新的人,在苏州也日渐增多。“心意盒子”、“空中警务平台”、“外骨骼”、“3D打印别墅”……在各类创意产业园,在各高校,一批批年轻人集结在“创客”的旗帜下,用自己的“桌面工厂”,尝试着颠覆传统的制造模式和消费模式,为你我的生活添姿增彩。虽然,与这座城市现有的科技创新力量相比,“创客”的体量尚不足道,但他们是对科技创新趋势和区域创新环境最敏感的一群人。他们的出现和壮大,不仅象征着苏州草根创业“新势力”的崛起,更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打开了一扇借鉴启示之窗。
启示一:“互联网+”时代,企业创客化是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其创新模式是随着技术进步、社会变迁应时而动的。如果说,以“从实验室到工厂再到市场”为典型特征的传统科技创新模式,在短缺时代、卖方市场能无往不胜的话,那么在大部分行业迈入买方市场、在以“我(用户)即市场”的“互联网+”时代,一味固守传统的科技创新模式,难免被市场抛弃。
在这方面,创客”带给我们的实“践鲜活而深刻:过生日,厌倦了一盒蛋糕、几支蜡烛的聚会,你可以在微信里晒出生日心愿,朋友凑份子,下单购物,生日当天就能收到礼物。经“创客”的巧思改造,传统的一次性购物流程变身为多人参与、多级传递的体验、分享流程……这种以用户为中心、从市场到工厂再到头脑的“逆向”创新模式,化解的是“闭门造车”的尴尬,整合的是创意与商业资源和价值,相比之下更具效率。
当下,互联网引发的改变已浸润整个世界,几乎所有产业都是互联网经济的一部分。要搭上“互联网+”时代快车,就要善做“+文章”。这个“+”,即用户意识和思维,以及围绕用户而定制的创意、创见。从这一点上看,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企业的创客化是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只有做到创客化,企业才能赢得市场竞争。因此,如何借鉴引入“平等、参与、分享”的互联网思维,升级创新模式,是各类创新主体面临的课题,也是推动苏州经济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题中之义。
启示二:创新型城市建设,人人都能当“创客”。
一次头脑风暴、一个创意,一项设计、一个产品,“创客”点金术的背后,是浓厚的兴趣爱好,以及愿为此付出的热情和动手能力。这种“不以小而不为”的创新创意观和坚韧毅力,是创新型城市必备的潜质。因此而论,“创客”是风向标,也是播种者,他们最大的示范价值是一种时代精神与社会导向,即激发每一个人心中最大的创新潜能,藉此追逐个人梦想,推动社会进步。
回顾历史,苏州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程,就是一部“创客”迭出的创新创业史。改革开放的车轮滚动向前,身处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要让梦想成真,唯有身体力行,锲而不舍。
而“创客”无疑为我们点燃了心中那盏梦想之灯。在互联网这个开放资源的大平台上,技术已不是创新的决定性门槛,只要你有创意,有专长,有动手的热情,每一个人都能当“创客”。如果你喜欢烹饪,你就是“厨房创客”,灶台就是你的工作台;如果你喜欢种植,你就是“花园创客”,花盆就是你的试验田。动脑动手的过程只要闪现着创意、梦想和激情,你就有小处着手、大处成长的机会。
这正是当今开放多元的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底色。当潜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创意灵感充分涌流,当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当从空气到土壤都充满创新的气息,创新型城市便能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肩膀上越站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