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欣喜地看到,对于汕头老市区老建筑的保护活化、开发利用,有关部门坚持不懈地做了大量工作,付出常人看不到的辛勤汗水,许多重要老建筑得到修缮,并开发成一个个展馆和文化场所对外开放,形成了星罗棋布的文化繁盛格局,有关部门还特地整理印刷了旅游指南。新春伊始,听闻又一处侨批展馆——馥园侨批展览馆将在西堤公园诞生,真是捷报频传,令人振奋。
但在文化保护“热”的背后,我们也要进行“冷”思考,对修缮保护、开发的“活化”后进行冷思考。不能只是修缮、再简单地开辟成某个专题的展馆了事,一些本身承载着家族史,还有一些承载着商业史的,都要尽可能挖掘和展现其独特内涵和生活痕迹,先讲好建筑物本身的“故事”。同时,也要考虑到“点”和“面”的问题,建筑物与新老街道的关系,每个小片区与所处社区的有机联结问题。要让正常的社区生活与文化景点互为融合,互为依托,尤其是要在老市区未来的规划建设的大前提大背景下进行“布局”与“定位”。
在老建筑保护上既要“月亮”也要“星星”,对于建筑物不能只要大型的而忽略小型的,不能只要家喻户晓的而忽略鲜为人知的,只要能体现老城区开埠文化、侨文化、红色基因、商业文化、家族文化、手工业文化,甚至是普通的、有一定典型性的市井生活印迹和遗存,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都要加以重视和保护,加入挖掘、整理、展现之列。
另外,除了围绕小公园开埠区、西堤片区外,处于近代都市较为边缘地带的乌桥岛片区的老建筑、文化遗存,以及在汕头海湾对岸礐石片区的开埠文化建筑和遗存的保护也要通盘考虑,抓紧做好保护和活化工作。如乌桥岛的近现代工业遗存、礐石片的英国领事馆等等。
鉴于我市近现代以来的老建筑众多,有必要重新进行普查“摸家底”、建档案立“花名册”,组织文史、文物文博、古建、城市规划设计、旧城改造、旅游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专家顾问团队,多对城市传统文化的保护活化进行慎重的研究、会商,同时要重视民间力量的加入,比如一直在搞老市区老建筑保护调研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山水社”,一些民间研究者和热心市民,还有我市的一批长期关注老市区的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等等。
传统老建筑物和非物质文化是脆弱的,常常是经不起简单的“保护”和时间的流逝,因此更需要认真妥善和及时的保护。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是汕头的“落实发展年”,“加快汕头经济特区发展,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是今年我市的重点任务,我们要再接再厉,实干担当再出发,全力加快发展,继续做好城市文脉保护这篇文章。